1962年兴旺国际投资,英国正式开始部署“海猫”(Sea Cat)短程地空导弹系统,旨在用其取代较为传统的伯福斯40毫米高射炮。值得注意的是,“海猫”系统通常被誉为全球首款舰载点防御导弹系统,标志着英国海军在反空中威胁方面的一次重要技术进步。
“海猫”的研发历程相当独特,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英国与澳大利亚就共同着手开发马尔卡拉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采用有线制导,最大射程为4000米。尽管它配备的战斗部可以有效打击当时大多数的坦克目标,但由于飞行速度缓慢,导弹需要足足28秒才能达到目标,这在激烈的战斗中显得相当不利。
1953年,设计师开始对马尔卡拉导弹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最终演变成后来广为人知的“海猫”系统。每枚“海猫”导弹重达68千克,长达1.48米,特有的十字形分布全动后掠翼使其具备了一定的机动能力,翼展达到0.7米。在导弹的尾部还安装了4片小型稳定翼,确保其飞行的稳定性。采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驱动的“海猫”虽然速度仅为0.8马赫,但其设计初衷是能够在较短的距离内进行打击。
展开剩余63%“海猫”的战斗部重18千克,采用一种叫做近炸引信的技术,为了实现更有效的攻击效果,使用了名为连续杆弹头(continuous-rod warhead)的设计。这种弹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周围环绕着经过特殊焊接的金属杆,例如,A、B、C三根相邻的金属杆之间采用了特殊的焊接方式。此设计使得在爆炸发生时兴旺国际投资,金属杆不会立刻断裂,而是在爆炸力的影响下逐渐变形并扩展成圆环形状。当这些金属杆达到特定条件后,会断裂成数根极具杀伤力的金属杆,这种战斗部的破坏力明显强于传统的破片战斗部,更适合用于击毁来袭飞机。
在技术进步方面,“海猫”放弃了早期的有线制导,改为光学跟踪和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的尾翼上配备了曳光管,以便于目标的跟踪。其发射器为四联装设计,作战系统提供目标信息后,操作者通过光学设备进行精确的瞄准和跟踪,同时调整发射器的角度。导弹发射后,操作员需要持续观察目标及导弹飞行状态,及时调整导弹飞行轨迹,直至导弹成功命中目标或失去目标。其作战距离在300至5500米之间,最大作战高度为3500米,而导弹的精确命中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员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水平。
不过,“海猫”系统在面对现代军事威胁时表现出了某些局限性,其仅能处理地空目标和亚音速飞行物体,对早期的亚音速反舰导弹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在追求超音速发展的时代,其性能显得相形见绌。随后,英国对雷达火控等系统进行了升级,但整体战斗力的提升并不显著。为了进一步提升防空能力,英国还研发出了三联装拖车版的“虎猫”地面防空系统,以及用于直升机发射的“地狱猫”空地导弹。这一系列导弹系统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超过二十个国家陆续装备了这一系统,体现了其全球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发布于: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